從古至今,所有社會經濟活動都要落地。因此,作為一個系統,社會經濟的發展既表現為時間上的結構優化與效率增長,也表現為空間上的形態分異與相互聯系。盡管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問題早就引起了人們的重視,但是不得不承認,相對于時間維度上的研究,空間研究顯然發展較為緩慢。正因為如此,美國學者艾薩德(Walter Isard)在20世紀50年代樹起“區域科學”的大旗之后應者云集,風卷世界,經過一代人的努力,區域科學迅速發展并成為一門顯學,其經世致用的價值得到普遍的認同。
中國地大物博,由南到北、從東至西,自然條件千差萬別,社會經濟迥然不同。《禹貢》分九州,說明國人的區域觀念早已有之。新中國成立后,實行中央計劃經濟,區域的科學性被淡化,但作為計劃管理的主要手段一直被應用。及至改革開放,尤其是到20世紀90年代,隨著一批西方經典著作的引入,特別是吳樹青、楊開忠、楊吾揚等發起成立“中國區域科學協會”之后,區域科學在中國快速興起,躍升為世界舞臺上不可或缺的力量,并為國家社會經濟改革發展做出了特殊貢獻。時至當下,中國的區域科學研究一方面向國際化方向延伸,以服務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下世界新格局的塑造,另一方面向美麗鄉村、特色小鎮、田園綜合體等具體實踐活動層面深人,著實令人欣喜.